提高中国急性冠脉综合症诊疗水平 - 临床路径的有效性及需要改进的体制障碍

研究发现,在中国,针对心脏病或严重心绞痛患者(通常被称为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医院诊疗上存在重要循证实践差距。临床路径是指将医院诊疗模式标准化、流程化的方法,以期指导临床医师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且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ACS患者并非总能得到最好的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症临床路径研究二期(CPACS-2)是一项旨在探究临床路径是否可以提高对ACS患者的医疗质量的研究。此外研究团队还进行了一项评估研究,该研究作为CPACS-2的一部分以确认临床路径在中国医院中是否可行。CPACS-2的主要研究结果分为两篇文章(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网络链接),于今天发表在“循环:心血管质量和结局杂志(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

  • 点击此处查看文章摘要:Hospital 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China
  • 点击此处查看文章摘要:System Barriers to the Evidence-Based Care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atients in China

CPACS-2研究在75所医院中开展,入组患者15,141人。研究发现在经过12个月的临床路径干预后,出院后继续服用药物以预防心脏病或严重心绞痛复发的患者人数比例有显著提高。但对于其他方面的诊疗,临床路径并没有带来明显提高。例如,对于患有更为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来说,及早诊疗并去除阻塞动脉的凝块是十分重要的。但在CPACS-2研究中,临床路径的实施并没有改善这些治疗程序。

研究表明在医院中开展改革存在巨大障碍,这些阻碍可能会削弱在中国进行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工作的成效。

“临床路径是一种主张建立标准化治疗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旨在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的管理方案。它普遍用于如ACS这样患者人数多且治疗费用昂贵的疾病。这也是中国政府所实行与支持的医疗改革中的一部分。”北京大学医学部乔治健康研究所武阳丰教授解释道。“但我们目前没有充足数据表明在我国这种模式能否起到很大作用。所以我们设计并实施CPACS项目,期望可以更多使用标准化的医疗服务方法,减少昂贵及不必要的诊疗流程。”

“CPACS-2研究发现,临床路径干预方案只在改善医疗服务的某些程序上起到作用,而不是对所有程序起作用。所以尽管干预后院内心脏病复发及死亡率有所降低,我们也无法确切证明这是采用临床路径的结果,还是干预使得医院对医疗质量更加重视所带来的。”武教授补充道。

“我们同时进行的对实施临床路径的阻碍因素的调查表明,多个来自于组织结构和系统制度上的因素阻碍了临床路径的落实和达标。”项目负责人之一、前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高润霖教授对CPACS-2的主要研究结果解释道。“我们的研究发现以下因素可能影响临床路径的实施,包括:医院急诊部门服务能力有限、自费比例高且需要预付款、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知情同意书签署和筹款方面的长时间讨论、以及避免为患有更严重病情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

CPACS项目自2004年启动,由赛诺菲中国赞助。项目一期(CPACS-1)对中国18省51家医院接收的2973名疑似ACS患者所接受的诊疗模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Heart 2008; 94:554-560)证实了在这类病人中许多患者所获得的诊疗与标准化诊疗确实存在差距。随后,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赞助下,以及包括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内的机构支持下,CPACS-2设计并实施,以期提高ACS入院患者获得的医疗服务质量。为应对CPACS-2发现的这些问题,CPACS项目开展第三期研究(CPACS-3),目前正在中国100家县级医院进行。CPACS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会对循证医学政策制定带来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