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标到行动 —— 推动卫生健康系统,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现代工业革命的时代,向更加智能、高效和有效的护理模式迈进已成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共识。智慧健康不仅在整个医疗服务流程中带来了近乎颠覆性的变化,而且为各利益相关方提供了应用可行性和增值的可能性。

为了更好地推动即将开展的初级医疗卫生智慧健康项目,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举办了‘从目标到行动 —— 推动卫生健康系统,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科研讨论会,以期搭建跨学科的卫生系统合作平台。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北京大学、昆山杜克大学、青松康护集团以及爱佑慈善基金会的科研人员参与了此次讨论会。

首先,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首席代表Craig Anderson教授向与会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概览了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即将发布的2025发展规划。

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Goran Tomson教授以瑞典为例,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全民健康覆盖(UHC)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他深入探讨了国家法律下的公平分配原则和健康权,并强调了管理的重要性。

随后,与会者们阐述了各自研究领域的重点及其对卫生系统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晓云教授分享了中国全民健康覆盖的衡量标准。他尤其提及了目前中国全民健康覆盖衡量标准两个难题的进展与挑战,即寻求医疗服务(获取)的困难以及获得医疗服务的高成本(可负担性)。根据其研究选择的19个指标,他表示,中国虽然实现了基层医疗服务的高覆盖率,但专业的卫生工作者仍然不足。同时,虽然政府的投入和医疗保险范围都有所增加,但对家庭而言,医疗卫生的经济负担仍然居高。

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研究负责人阎丽静教授分享了中国农村地区脑卒中研究(SINEMA 项目)的成果及进展。阎教授表示,这一项目旨在探讨脑卒中医疗服务和康复护理的新模式:通过培训和数字化医疗技术的支持,使得村医和家庭照料者有能力为卒中患者提供基于循证的医疗服务和康复支持,从而改善中国农村卒中病人的健康状况。此外,该研究可能会为其他资源有限环境中的卒中二级预防的设计、实施和扩大干预提供重要的转化研究证据。

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澳大利亚)卫生经济学和过程评估项目负责人Stephen Jan教授介绍了慢性病卫生筹资的全球经验。他详细阐述了未来全球卫生支出的预计增加,尤其是非传染性疾病日益增加的负担应如何通过创新研究获得更多的发展援助。

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副所长张普洪教授认为通过移动健康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卫生体系的发展。他以SMARTDiabetes,ROADMAP和1000-Days项目为例,进一步佐证了科技和卫生系统的创新对分级诊疗的正向作用。

青松康护理集团首席执行官和世界卫生组织健康老龄化临床联盟成员的王燕妮女士分享了私营卫生部门在加强中国卫生系统中的作用。她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守护体系,强调中国需要人本整合的健康医疗体系,正向激励人们的健康促进行为,并实现健康服务的“四个正确”:正确的护理、患者、时间和地点。

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数字健康项目负责人田懋一博士介绍了亚太地区中低收入国家基层医疗的情况。 他强调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即通过卫生信息系统的有效应用,持续性的社区参与以及制定非医师卫生工作者战略来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包。

会议最后,所有与会者畅所欲言,讨论了加强中国基础医疗体系的可能方案,并一致强调了跨领域学科的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