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健康研究所专家呼吁有效策略遏制中国心脑血管疾病蔓延

近日,一篇关于中国心脑血管疾病(CVD)预防与控制的长篇综述刊载在国际心血管病顶级学术期刊Circulation上,以期对中国的CVD的防控政策产生影响。

文章剖析了导致中国CVD蔓延的经济社会变化,指出中国当前的心脑血管疾病措施和未来的机遇。文章希望公众对日益沉重的CVD负担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未来中国如何有效应对CVD挑战提出了政策建议。

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经历了经济巨变,这也带来了生活方式和环境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这些随之而来的变化加重了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NCD)负担。目前,中国有86%的死亡是由NCD导致的,而在众多的NCD中,CVD已经成为致死的首要原因,每年有超过260万人死于CVD。不断增长的CVD负担不但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危害,还会威胁到经济、医疗卫生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的繁荣发展。

对此,文章的第一作者,来自中国乔治健康研究所(乔治中国)的武阳丰教授呼吁在国家层面开展足够的有效措施应对挑战。

武教授表示,“为了防止CVD蔓延,我们在文中提出了亟待进一步落实的四项关键的政策重点。首先,面对导致CVD蔓延的深层原因,中国政府应当采取‘全政府’和‘全社会’协调合作的策略;其次,应当对医疗卫生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抗击NCD的需要;第三,应当采取预防为主的策略;最后,我们需要大力加强科学研究,重点开展循证、低成本、简单易行、可持续且可推广的干预措施。”

以上四项政策重点中,采取‘全政府’和‘全社会’协调合作的策略是重中之重。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老龄化、环境污染、失能的医疗卫生体系和落后的政策是引发中国CVD蔓延的主要因素。导致目前CVD流行有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因此,必须采取全社会跨领域协调合作的方式应对CVD流行。” 武教授评论道,“在当前工作压力大、空气污染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你很难说服一个整天久坐不动的办公室白领为了身体健康去做室外活动。”

除了采取‘全政府’和‘全社会’协调合作的策略之外,开展在全人群范围内防控CVD的实践性研究也非常重要。乔治中国所长Craig Anderson教授强调了科学研究扮演的重要角色,表示这些研究产出的知识对CVD防控的政策制定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nderson教授说:“很遗憾的是,研究人员往往不愿意进行实践性研究,认为这种研究并不是传统概念上的‘正统’研究。但是,我们从实践性研究得到的宝贵经验远远超出我们的投入。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研究的成果和发现去影响政策的制定,真正地发挥作用。”

Anderson教授继续介绍,“乔治中国开展了许多这样的研究,包括简化心血管管理(SimCard)研究、基于学校的儿童及其家庭减盐干预研究(School EduSalt)、中国农村健康行动(CRHI)和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CPACS)。这些研究为中国及其它资源匮乏地区的CVD防控工作提供了大量依据。”

预计中国在未来几年内将面临更加沉重的CVD负担。武教授表示,“CVD预防与控制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过,如果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落实文章提到的四项政策重点,遏制CVD流行将指日可待,这也将进而帮助我们实现持续减轻CVD负担的全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