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人本与媒介——‘健康中国’与健康传播的多元进路

2018年11月18日,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联合主办的“医疗、人本与媒介——‘健康中国’与健康传播的多元进路”学术论坛圆满落幕。来自政府部门、全国各大高校、媒体、医院以及企事业单位的逾百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会议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许静教授主持。会议伊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教授对所有参与人员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她表示,“北京大学健康传播硕士专业自成立以来,采用学术导师与业界导师并行的“双导师制”,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因材施教,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我们很高兴能与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持续合作,并邀请到行业内的有识之士,加深跨领域交叉学科对话。”

在上午的主旨演讲板块,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高级研究员田懋一博士对中国医疗健康体系进行了回顾和展望。他表示,慢性疾病已成为健康的“头号杀手”。据悉,2015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疾病负担比例超过80%。

“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始终致力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预防与控制。健康传播在慢病防控领域的作用至关重要。我们希望能够与相关领域形成合力,进一步提高中国人民健康水平。”

随后,北京大学医学部孙昕霙教授表示,面对日益增长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趋势,改变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与慢病战斗的利器,而健康传播如同吹响战斗的号角,并详细分享了对健康传播如何促进行为改变的思考。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袁晓如教授表示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从庞杂的数据中挖掘出清晰和结构化的信息,并通过案列,从数据可视化角度探讨健康、医疗与安全问题。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刘德寰教授分享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健康管理特征研究,表示在互联网健康管理思潮蓬勃发展的当下,需要警惕快速发展背后可能被忽略的医疗隐患问题。

最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孙少晶教授表示,针对“健康中国 2030”提出的“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健康传播研究需要在动员多方参与、信息干预有效、促进服务均等方面做出更多具有指导意义的工作。健康传播在确定研究领域、厘清专业术语和学术概念、创办学术园地、推进引领性的理论工作方面期待有更快的发展。 

下午的分论坛围绕“中国健康传播的困境、对策与前景“、“生命、身体、叙事与沟通”、“媒介、信息与网络社会资本“ 和”开放的健康传播研究“四个领域展开,分别由中国传媒大学董关鹏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祝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刘新传和中国科技大学科副教授秦美婷副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四川大学、深圳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澳门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30多位学者与与会者一起参与了讨论分享。